農業試驗所研發防除紅米管理技術 提高精品米品質
刊登日:109-05-11  點閱:2610
本土隱藏田間的紅米特徵就是紅色糙米,烹煮後口感乾硬,造成米飯品質不佳

本土隱藏田間的紅米特徵就是紅色糙米,烹煮後口感乾硬,造成米飯品質不佳

  田間雜草型紅米混雜稻米收穫,影響精品米品質表現及經濟收益。為防除田間紅米,農業試驗所長期追蹤紅米傳播途徑,已掌握本土雜草型紅米的傳播特徵與危害特性,並建立防除管理技術,深受國家農業科學獎肯定!該所自107年起整合農糧署、高雄市政府農業局、美濃及杉林區農會,透過農糧署調查及設置採種圃,提高合格稻種更新率、減少混雜紅米傳入。此外,藉由公糧經收與契作產銷班分層取樣,建立紅米混雜圖資,精準掌握熱區,同時辦理多元化講習與積極導入防除措施,掌握紅米競爭形態與管理破口,落實科研成果應用稻米產業管理技術,阻斷紅米繁殖週期與機械傳播之途徑,確認精品白米管理效益高達千萬元。

  提升農民認知,加強宣導防除管理之重要性

  近5年來全臺田間雜草型紅米的自生苗日漸普遍,此種雜草與一般稻米品種同屬同種,不易追蹤與防治。紅米混雜不僅使稻種純度不足、完整米率下降,更讓米飯口感變得乾硬;面對紅米影響精品米品質且擾亂稻農經濟損失及消費者信任感,若不積極防除,將擴大危害全臺稻米品質,影響甚鉅。

  為瞭解耕作者對紅米混雜之認識,該所向全臺108個鄉鎮收集管理問卷,分析田區遭受雜草型紅米混雜的起因,耕作者認為有55.1%係稻種純度不足、27.5%認為是紅米稻種隨聯合收穫機混雜、18.6%則認為是舊有品種特性退化,僅有7.8%受訪者注意到混雜稻種會殘留在農田土壤。該所指出,目前稻作產業發展成熟且耕作高度機械化,紅米稻種容易隨著南秧北調以及共用聯合收穫機,加速紅米長距離跨區傳播,由於紅米成熟速度快且落粒性高,除了使用乾淨檢定稻種外,更需注意混雜秧苗成熟後,易掉落於田間形成下一期作的自生苗;自生苗植株成熟後,外觀與原稻米植株外型相似,極易混淆;在沒有防除的情況下,紅米會競爭養分,造成精品米的碎米率增加1成,估算300公頃耕作面積導致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千萬元。

  多管齊下穩定臺灣精品米質建立口碑

  為防除田間紅米自生苗的發生,農試所攜手產、官、學、研在美濃、杉林稻作產區深入調查自生苗發生樣態,發現穩定精品米質並非僅能仰賴人工拔除,最省工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在當期作結束後至整地前,進行紅米管理措施,於田區先淹水7天讓落粒紅米發芽後再進行翻埋,避免落粒稻種埋藏於田間;發生嚴重的田區,在新期作秧苗移植後,連續施用3次萌前除草劑,使埋藏不同深度的紅米自生苗延後1個月發生,確保田間收穫時自生苗尚未成熟;而田埂旁地勢高且易殘存的自生苗,可在抽穗期前以人工拔除、阻絕早熟紅米蔓延;不僅有效防除紅米自生苗雜草,更可長久維持精品等級的優良米質,並避免產量減損,共創環境生態與農民生計的雙贏。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