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的友善耕作夢想藍圖
刊登日:108-09-25  點閱:2224
青農曾繁宜

青農曾繁宜

回鄉陪伴母親

       青農曾繁宜,朋友口中的螞蟻先生,十多年前因為父親過世,僅剩母親在家鄉,怕母親一個人在家,單純為了陪伴母親回員山鄉,返鄉的目的不是一開始就選擇務農。回鄉後鄰居看繁宜有田地提議種田,訝異的眼神看著鄰居說:「為什麼要找我種田?!」直到現在臺北的朋友都不相信「螞蟻」在種田,連自己都不相信目前走在從農這條道路上。

小確幸的衝擊

       有一天在家裡附近的鄉間小路散步,遇見找他種田的鄰居在巡田,好奇鄰居一家子拿手電筒照什麼東西,原來是和小孩找青蛙,對照書上的青蛙圖鑑和CD裡的青蛙聲是否相同,如此的畫面對繁宜的內心有極大的衝擊,認為自己從小在都市長大,覺得農村的孩子很幸福,很簡單的玩法,卻很容易得到的小確幸,當下鄰居很認真的告訴繁宜為什麼要做低碳農夫:「孩子想看青蛙不是抓一堆青蛙到田裏面,而是把青蛙的家準備好,慢慢地青蛙就會回來。你今天想看螢火蟲,只要把螢火蟲的家準備好了,螢火蟲就會回來。」當下繁宜被鄰居的話感動心裡也有些小質疑,心想自己也有一些地,何不試試看,也不會有什麼損失。

       從2013年種植友善稻到現在,在田裏常發現過去看不到的生物,讓孩子看到田裏面不僅只有福壽螺,和動物園一樣什麼都有,想念過去農村的田裏面的生物多樣性,而現在做的只是恢復田裡原本的生態環境。

瘋子般的信念投入友善耕作一條龍

       繁宜第一年種米遇到田區附近沒有碾米廠的瓶頸,請鄰近老伯伯幫忙用舊式的碾米機碾秈稻,碾完後還要再挑裡面的稻穀,放米加上拿米的兩趟來回車程需要60公里的距離,後來在三星鄉找到很厲害的碾米機,雖然碾米碾的很乾淨,但來回要花80公里,手指算一算碾米的距離可以跑到臺北去,碾米的路途遙遠,讓曾繁宜開始購置碾米機,可避免友善耕作農產品的汙染。

       種植第四年的時候,附近的「倆佰甲新農俱樂部」的穀倉被收走,被收走後小農開始沒有地方儲藏米,繁宜怕失去許多友善耕作的小農離開這片土地,為了留下這些小農,繁宜開始計畫蓋穀倉,硬著頭皮跑貸款流程,一波三折才能蓋到現在的穀倉、加工室,透過水保局的補助購置烘穀機、篩選機,從烘穀、碾米、倉儲、色選、包裝、代寄貨運的水稻後端一條龍,處理種稻後的後端處理過,沒有想到逐步實現夢想藍圖。繁宜從種田至今負債將近八位數字,感覺好像沒有賺到很多錢,投入機械設備的的錢越來越多,覺得自己像個瘋子。

堆砌友善耕作的心田

       過去繁宜常開著社區的鐵牛車賣自己的米,透過社區導覽告訴遊客有一群友善耕作小農在宜蘭種田,給予環境保護的概念,大部分遊客都會購買繁宜友善耕作的米。自從蓋穀倉、加工室後,繁宜以友善稻米加工為重心,認為處理水稻後端這套機器設備在宜蘭來說規模不小,對中南部來說者只是小穀倉,一整套的設備到處都是,認為了不起的是,不是為了自己蓋的,當初是為了友善耕作小農蓋的稻米後端處理一條龍,繁宜開心的笑著說:「如果我可以處理100甲的友善,就是等於有100甲的友善。」常對外宣稱:「宜蘭人要感謝來宜蘭種地的外地人,保護宜蘭土地的反而是這些外地人,我很希望宜蘭的土地被保護,所以才蓋穀倉,希望這群小農可以繼續留在這邊。」

編織友善土地的夢想藍圖

       蓋完加工廠之後,繁宜想著下一步要做什麼,未來五年期盼內城路以西全面友善,大概有200多甲面積,希望可以拉更多的小農近來內城村。透過社區名義和地主租地,用高價租慣行農法的土地,找小農進駐來種植,制定SOP全面友善化,賣不掉的農產品,藉由社區的名義來銷售,期待逐年增加租地面積,成立3-5人割草班,勞動力的增加有助合作社的成立,加上自己的友善碾米加工室,社區往全面友善耕作示範區理想邁進。再者,解決小農銷售問題,希冀未來透過社區的關係,建立共同品牌,可以解決小農銷售的問題若做得起來。繁宜一開始務農以友善環境為初衷,期待作後代子孫有意義的事,夢想著未來內城村五年後全面友善耕作的夢想藍圖,若是做得起來,此生就沒有遺憾。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