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業巧遇名師 邁向高門檻的有機世界
刊登日:109-03-25  點閱:2102
青農林聖智

青農林聖智

  63年次的林聖智,16歲就隨著家族事業出社會工作,後來轉換跑道,重啟老家閒置農地,開始至農民學院進修,因緣際會下參加第1屆百大青農計畫,在吳文岳老師的陪伴與經驗傳授下,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御圃有機農場。

轉行入有機 巧遇名師奠深基
  林聖智從事豬肉內臟批發工作20多年,面對臺灣加入WTO後對產業的衝擊,也意識這種高膽固醇的食物,前景不被看好,於是興起轉業的念頭。經過冷靜思考,發現家中有閒置20年的農地,便激起活化這塊土地的念頭。
  林聖智說:「想轉業從農,其實也相當不容易。光是想種什麼?最初想培養樹苗來賣,如何種?會不會賺錢?就讓人傷透腦筋。因此,進修是踏入農業領域的第1個做法,而農民學院就是實踐的最佳場所,從園藝入門班開始,進而往初階班,進階班,一路受訓下來。」其中影響最深的應是園藝初階班的有機蔬菜實習課程,在新竹縣湖口鄉信勢農場吳文岳老師熱心教導下,短短兩個星期便下定決心要往有機蔬菜方向發展,尤其是吳老師僅以2分半地就能有年收入百萬的盈餘佳績,讓聖智開啟拜師學藝的階段,從桃園市蘆竹區到湖口鄉日日往返了半年,只為了要紮實的學到一整套有機蔬菜的栽培流程。

農業生產是技術與經驗的總和
  「農業這塊領域,不像工廠製程把原料投進機器裡就能生產出相同規格的產品。拜師學藝階段,在老師的菜園中按部就班學會了從種子種下去到採收的技巧,但回到自己的農地實際操兵,結果就不見得一樣。吳老師說農業就是這點讓人永遠學不完,除了專業的技巧,還要靠經驗的累積,才能把菜種好。然而經驗的累積是需要長年累月,並非一蹴可幾,再加上環境氣候一直在變,如何掌握作物所需,這就是農業迷人的地方」,林聖智說明著自己摸索農業的感想。

農業素人 盼望加入百大青農專案計畫
  中年想轉業,當初父母是沒有很支持,因為在父母親的心裡,務農就是錢少事多又辛苦的職業。2012年決定務農後,一邊在改良場上課一邊在吳文岳老師菜園實習,同時也在自己農場實作,期間碰到的問題很多,包括種植和病蟲害方面,以及通路上的問題。所以在2013年得知若參加百大青農專案輔導計畫,會有各方面專家給予輔導,這種誘因深深吸引聖智積極投入報名與遴選。因計畫目標明確又富企圖心,因此,順利成為第1屆百大青農專案輔導計畫的輔導對象。

資金到位、技術建立 是參加百大青農最大收穫
  專案輔導至今,林聖智滿意的說,「我覺的青農專案輔導對我來說幫助很多,是個很好的政策。陪伴師及改良場專家的陪伴,適時解決各種生產技術問題,是最大收穫。還有,資金大部分都向農會貸款,參加青年農民專案計畫至少貸款的前3年是零利率,還款年限也比較長,就是資金的取得會很方便,然後成本也相對的低。」資金到位,技術建立,通路順暢之後,到今天規模也逐漸擴大,亦提供很多在地工作機會,像是包裝和田間管理就有至少20位僱工,當經營到一定程度後,員工也都需要給勞健保,這是企業主經營農場時對員工照顧的一種心願,更是責任。

夫妻齊打拼開闢多元通路穩定生產
  聖智的太太,黃麗惠小姐先前是企業經理人,返家還得兼做農婦、家庭主婦,身兼三職卻樂此不疲。3年前的5月,她決心幫聖智擴大農場規模,辭去CEO工作專職為農婦,也因專業背景,農場通路與規劃,是交由黃麗惠負責,也解決了聖智最擔心的行銷問題,而得以埋首在生產的世界裡。
  聖智的有機農場從最開始的2分地到現今7分地,擁有超過50棟溫室,每個月能產出7公噸左右的有機蔬菜,目前有機蔬菜供應像量販店業者、農會超市、有機商店,還有包含桃園市中、小學的營養午餐,御圃的蔬菜種類很多,口感佳的奶油白菜賣的很好。「一個農場的經營比想像中還困難,缺工的問題一直都沒辦法解決,所以這是個全家總動員的事業,還包括兩個兒子專門負責育苗」,黃麗惠笑笑地說著。
  談及通路,麗惠指出,「臺灣的蔬菜市場太淺盤,一般來說做到一定程度上就會想拓展外銷市場,像我就有做香港的連鎖超市,雖然運輸成本很高,但客戶端會去吸收,畢竟那邊的消費力是蠻高的,雖然說需求量不是很大,但我們也在努力嘗試外銷的機會,如果未來外銷市場需求有增加的話,那我就會想再去擴場」。

農業生產非易事 準備好再出發
  林聖智對未來想踏入農業的青年們說:「農業資金投入是很高的,淨利卻不高,一旦投入就很難脫身」。這些年回農的青年不在少數,但大家看到的是那些比較光鮮亮麗的例子,農場的經營需要投入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好口碑或穩定供應的能力,農業沒想像中的簡單,你準備好了嗎?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