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出發,站穩腳步,打開市場-郭怡君
刊登日:106-11-15  點閱:4068
台東鹿野小農郭怡君與先生合照

台東鹿野小農郭怡君與先生合照

  依據作物種類、從農資歷與經驗、從農過程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未來可被輔導的前景,郭怡君在從農4年後,入選農委會第4屆百大青農。

  2014年之前已在證券業工作了5年的郭怡君,因夫家本身就是在臺東鹿野的務農世家,種植作物以木瓜為主。雖然那時她與丈夫仍在外有份領人薪水的工作,但也開始思索未來從農的可能性。但2013年挾著強風暴雨的天兔颱風為臺東帶來嚴重災情,夫家的木瓜園因此幾乎全部傾倒。眼見於此,已打算務農的她,也有了機會重新思考栽種其他作物的可能性。

  郭怡君考量周遭附近已有很多農民種稻,心裡想著「要想辦法走跟別人不一樣的路,不要跟大家都種一樣的東西。」但要如何從五穀雜糧與蔬菜水果這麼多品項中去挑選,她觀察到鹿野有農民在種植糯玉米,而想到過去在西部生活時曾吃過的水果玉米,有感於其口感好,不管大人或小孩接受度都很高,而且自己也喜歡吃,何不把它做為日後從農的主力作物。

  郭怡君與丈夫在2014年先以「半農」的狀態,在三分地上從栽種水果玉米出發。但因為沒有任何種植水果玉米的經驗,頭一年的收成可說是全軍覆沒,第二年收成量雖有拉高到4、5成,卻又因為不懂得銷售,在賣不出去之下,多數成了餵養豬、雞的飼料。到了第三年,夫妻兩決定全職務農,雙雙辭去原來的工作,全力投入到土地中,也更加用心營造品牌與打開通路。

  「在地出發,幫助是很大的,因為沒有站穩之前,是不敢走出去的。」郭怡君有感而發地這麼說,她在從農第二年開始參加縣農會、改良場與農民學院開設的課程,將學到的知識回來應用在土地上,而夫家也從旁提供技術指導。此外,雖然一開始銷售市場僅及於臺東在地,但這些小眾的消費客群卻也成為支持她們的一股力量。在地的支撐讓她們有信心從第三年開始逐步擴大耕作規模與走出去拓展臺東以外,尤其是北部的陌生客群。

  現在她們的栽種面積已擴大為2公頃,並增加了玉米筍的品項,透過勤於參加展售市集、經營自己的臉書專頁、上架到電商平台與全聯「農家直採」等管道,自產自銷佔全部收成的比率已達95%。

  因為共用灌溉水源與無法架設隔離帶等原因,讓她們無法全然採用有機種植,但郭怡君為了取得消費者的信賴,每半年即會自主送驗,並通過SGS 457項無農藥殘留的最高標準。而且考量到天氣愈熱、玉米蟲害愈嚴重,需施灑的農藥就愈多,她們選擇每年最為炎熱的7、8月休耕,一方面避開需高度用藥的季節,另一方面也能讓土地恢復地力。基於環保考量,她們直接出貨給消費者的玉米採用「裸裝」不使用塑膠袋的方式,至於上架到通路的商品依要求須包裝,她們則挑選透明的蔬菜防霧袋,並貼上含有品牌名稱、產地來源、溯源條碼與使用方式等資訊的貼紙。因是無農藥殘留的產品,出貨前她們甚至會細心且貼心地將蟲最喜愛躲藏的玉米前端的鬚剪除,並逐一挑掉肉眼可見的玉米蟲,以免蟲跑了出來嚇到消費者。而生產與銷售時所顧及的諸般細節,都是為了讓消費者食的安心。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