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施綠蘆筍省工省水好管理
刊登日:109-08-25  點閱:1700
第四屆百大青農黃文鵬團體組合照,由左而右依序為黃文鵬、楊詠仁、黃昭穎

第四屆百大青農黃文鵬團體組合照,由左而右依序為黃文鵬、楊詠仁、黃昭穎

       臺灣在60年代曾被譽為蘆筍王國,但隨著經濟發展、臺幣升值及工資上漲等因素,逐漸失去外銷上的優勢,蘆筍產業逐漸萎縮,目前鮮食蘆筍甚至需要仰賴進口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近年來臺南市將軍區農會全力推廣綠蘆筍產業,建立「紅將軍」品牌拓展多元行銷通路,許多在地青農發現綠蘆筍產業具有商機,因此陸續投入種植綠蘆筍,其中包含第四屆百大青農黃文鵬、楊詠仁及黃昭穎團體組,他們目前種植總面積為1.7公頃,其中採用設施栽培有1.2公頃,一年的年產量可達25公噸。

        根據臺北市農產運銷公司資料,綠蘆筍的交易價格受到產季影響,每年3月至7月因產量多單價較低,每公斤落在110至210元之間,而8月後至隔年2月因氣溫漸漸降低導致產量漸漸減少,因此單價較高,若能打破低溫限制,以設施栽培綠蘆筍並調整生產模式,便能增加收益。

        由於設施生產綠蘆筍具有潛力,黃文鵬團隊超過一半的栽培面積採用溫室栽培,除了年產量高、品質佳外,還能穩定週年生產。在栽培模式上,他們原先使用溝灌,發現容易長雜草,管理上較不易,加上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導致旱澇不均,缺水問題迫在眉睫,在請教臺南場農業專家及陪伴輔導顧問陳水心後,決定於新建力霸型溫室改採滴灌系統,所需的水分遠少於溝灌且可以精確控制水分與肥料供給;滴灌系統水源的錳離子濃度建議應小於0.1 ppm,以防止滴灌管堵塞,但田區地下水的錳離子濃度達0.13 ppm以上,須增加滴灌管的清洗頻率以延長使用年限,和溝灌模式相比,採行滴灌技術的蘆筍總產量未減少,但品質較鮮嫩、口感較佳。

       黃文鵬團隊綠蘆筍的栽培面積在這一年半輔導期間增加了一倍,但綠蘆筍栽培管理是一個耗時費工的工作,加上面臨農村人口外流及老化的問題,需要機械化作業降低人力需求,才能擴大生產規模,導入省工作業技術已是的新趨勢。綠蘆筍收穫後選別分級作業更是曠日費時的工作,但它與拍賣價格的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為了能夠精確且快速的選別,臺南場青農輔導小組及將軍農會推薦他們使用日製蘆筍選別分級機,除可以設定尺寸裁切並依重量選別,操作簡單能獨自一人完成。另一項清除老化母莖作業,過去採用人工鐮刀割除後並搬離園區,人工割除母莖平均0.1公頃需要耗費2至3日,作業耗時又費力,在本場專家的輔導下使用改良式碎枝機割除老化母莖,每0.1公頃僅需一小時便可以完成作業,且就地碎化的母莖可直接拌入土中作為有機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

        黃文鵬團隊經過田間實際管理後認為設施綠蘆筍使用滴灌設備及省工機械,可以讓栽培田間管理更容易,收穫後選別分級作業節省了許多人力及時間支出,省工省水技術的導入可降低設施綠蘆筍的栽培困境並提高收益,他們對未來綠蘆筍產業重回「綠金」年代深具信心。

資料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