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所學專業出發,洪詩雯深耕休閒農業
刊登日:107-08-28  點閱:6325
洪詩雯應用過去所學的休閒管理專業,在休閒農業裡闖出自己一番天地。(圖片提供/洪詩雯)

洪詩雯應用過去所學的休閒管理專業,在休閒農業裡闖出自己一番天地。(圖片提供/洪詩雯)

  「我不信神,但我曾偷偷去算命,他說我名字帶很多『土』;後來就覺得,應該是冥冥之中註定要從農的。」洪詩雯笑說,她與農業的緣分早就註定好。

  小時候,洪詩雯一家為了就近照顧年長的阿公,從臺北搬回彰化芳苑。因此,一有機會,她便陪阿公去田裡工作。有一年,一場連續大雨讓作物心血泡湯,小小年紀的她看著阿公垂頭喪氣地撿拾滿地裂果,心想:「阿公已經每天那麼辛苦地工作,結果連續大雨就什麼都沒有了,這麼不穩定的工作為什麼要繼續?」

  這個叩問隨著她一路升學、就職,她常想,「為什麼農業只能這樣做?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轉換?是不是有其他轉機?」直到她就讀休閒管理學系,接觸更多領域與行業,包括休閒農場,才讓她對農業更大開眼界;同時,洪詩雯的同學家中經營文山休閒農場,她也有了偶爾幫忙的接觸機會。

  在因緣際會下,洪詩雯得知農民學院的見習計畫,她背著不贊成從農的家人投履歷,希望進入休閒農場工作,以對此產業有更完整的理解並培養專業,「既然有興趣,何不試試看?」她如此自問。果然,2011年,她順利進入文山休閒農場見習,從田間知識到結合服務業的六級產業都有涉獵,「我過去學的導遊、領隊知識也是有用的,在帶導覽時,還可以練習怎麼跟陌生人說話、帶活動。」此外,也因農場人力較少,每個人都要一手掌握多項技能,她也從中累積豐富從農知識與經驗。

  見習結束後,儘管家人提議考公職、找份「坐辦公室」的工作,越做越有興趣的她仍決定留在農場,並和來到農場工作的年輕人一同討論,如何讓農場變得更好。後來,洪詩雯甚至跨出農場,認識在地青農聯誼會的夥伴,並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知耕鳥」,到處和不同作物專業的農友聊天、觀摩,拓展對農業的思考。

  「我常常好奇別人的園子長什麼樣子。」洪詩雯回憶,當時,她一休假就問大家的田裡缺不缺工,她也不要薪水,只想去看、去學,「唯一的條件是,因為我什麼都不懂,所以不管我問什麼問題,對方都要老實地回答我、教我。」因為這些經驗,洪詩雯接觸不少從事友善耕作的農人,讓她在做中學之間,不停思考人、土地與作物的永續關係,甚至把這樣的想法帶回自家農場、力行復育。

  她思考,「這裡獨角仙怎麼那麼少?蝴蝶怎麼都不來?以前有的生物,現在怎麼不見了?」於是,她推動植被種植、不使用除草劑、花心思了解昆蟲們喜歡什麼樣的環境,希望在能力範圍內恢復農場更自然的景觀。

  洪詩雯說,她跟其他農友的工作型態有些不同,並非真的種出作物來販售,「但我們有相同的理念,就是希望走向永續,才有辦法留下好東西給子孫,這也是我覺得從農最重要的事情。」

  未來,她希望續留文山農場,除了實踐愛護土地的想法,也持續精進自己。「我覺得農業的知識根本學不完。」洪詩雯提及,在每件事都得親手來的小農場裡可以訓練、砥礪自己,又有機會碰到不同客群。一邊做中學,讓自己越來越好;一邊在生活中,實踐對農業的美好願景──而這也是一位笑說自己與農業已分不開的女孩,愛惜農業與環境的方法。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