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中毒」者-百大青農施保朗
刊登日:110-02-25  點閱:1195
青農施保朗,果實套袋是他最擅長的栽培管理技術

青農施保朗,果實套袋是他最擅長的栽培管理技術

       太麻里鄉華源村,位在臺9線南迴段旁的小村落,海岸邊由漂流木堆砌而成的「平安」二字,是它入口處的重要地標。沿著蜿蜒的小路往上,前方是陡峭的中央山脈,回頭則可眺望廣闊的太平洋,小路兩旁密密麻麻的釋迦與鳳梨釋迦樹,是這個村落的重要經濟來源,而村落內的土地公廟下方,一幅釋迦採收的壁畫,也訴說了這個村落以栽培釋迦為主的產業生態及悠久的栽培歷史。施保朗就在這樣一個與釋迦息息相關的環境中長大,但成為專業的釋迦農其實並不是他一開始的選擇。

       與大部分的青年學子相同,施保朗在離開學校後,多在外打拼,四處跑業務,希望可以為家裡多掙取一份收入。直到8年前,政府開始推動農村再生計畫,鼓勵青年返鄉,發揮所學,活絡地方發展,因此施保朗的媽媽也希望他回家,加入農村再生的行列。但要放棄在外面努力工作的多年成果,並不是容易的事,經過了整整1年的考慮,施保朗才下定決心,辭去原本的工作,回到華源村裡,與媽媽和弟弟一起種植釋迦。由於小時候已有協助家裡務農的經驗,重新拾起刀鋸修剪,扛起重量不輕的肥料,清晨早起幫釋迦授粉,甚至頂著豔陽將果實套袋與採收等,對施保朗而言並不是太困難的事,他說他最厲害的,應該就是1天可以將3,000顆以上的果實套袋。雖然在家裡的扶持下,已有務農的良好基礎,但是為了成為更專業的釋迦農,施保朗仍到了臺東區農業改良場參加農民學院,學習園藝作物的栽培新知及農場的經營管理方法,並認識了很多跟他一樣的青年農民。

       結束農民學院的課程後,施保朗嘗試許多與傳統經營不一樣的作法,他的果實不再只依靠盤商收購,而是自創「保哥釋迦」品牌,利用臉書宣傳直銷,並與「臺灣好農」等網路平台合作,拓展販售通路。為了「保」證釋迦的品質與安全,施保朗也以對環境較友善的方式進行果園管理,不濫噴農藥,合理的施肥,取得了吉園圃認證,而每年生產的果實,更不惜成本自主進行農藥殘留檢驗,確認安全無虞後,還要精挑細選才能出貨,為的是讓顧客可以買得開心、吃得安心。在栽培管理的過程中,施保朗也發現釋迦夏期果軟熟果較多,且易受颱風危害,導致果實缺乏商品價值或賣相不佳,但是這些軟熟果,或是外觀不漂亮的果實,其實裡面的果肉都還完好,直接丟掉實在非常可惜,因此他開始思考發展次級品加工的可行性。

       他首先號招社區的媽媽們一起研究,將釋迦入菜,做成了好吃的料理與點心,並找來食品加工廠,將釋迦果肉做成冰棒與冰淇淋,分給村內的孩子們享用,但是要將這些加工品發展至商品化,還需要許多的設備、技術及經費投入。為了取得足夠的資源,施保朗在改良場及縣政府等單位的輔導下擬好了計畫書,以發展釋迦果肉冷凍保存技術及多角化之農場經營理念,獲得了農委會的青睞,入選為第二屆百大青農,爭取到了2年期的陪伴式輔導、必要之設備補助及低利貸款。隨後施保朗也積極申請經濟部的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希望能進一步將釋迦果肉製作成奶昔或奶酪等產品。除了食用外,施保朗認為釋迦應該還可以有更廣泛的用途,因此他突發奇想,找來生技公司合作,萃取果肉與種子內的成分,加入玻尿酸後,製成了「釋迦面膜」,並成功的商品化,讓釋迦跳脫果實的型式,以不一樣的風貌,呈現在大眾眼前,拓展出新的商機。

       與施保朗的訪談過程中,可以發現他是個非常有想法又有衝勁的人,而且他的衝勁多到可以感染給其他人。他曾在青農們的推舉下,擔任起「臺東青農聯誼會」的會長,帶動青農間跨越層層的山脈阻隔,與西部縣市青農相互交流與學習,並分享新的農業資訊,他說青農間除了互相幫助與扶持外,其實還存在良性競爭,常藉由參加優質果園評鑑等競賽活動,切磋彼此的栽培技術,精進每個人的果園管理能力和經營技巧。青農間若有什麼困難,施保朗也總是在改良場或縣府召開的青農相關會議中,積極的發聲,為大家爭取資源。問施保朗他的下一步是什麼,他說他還有很多事想做,他想把釋迦打造成一個故事館,推廣媽媽們的創意料理與青農們研發的加工產品,要讓遊客們停留在這個美麗的太麻里小村落,體會與釋迦密不可分的在地文化,談到這裡,施保朗的太太也忍不住插話了,她說「我先生根本是釋迦中毒了,到外縣市去,開口閉口也都還是臺東的釋迦!」但她也說了,這是先生的夢想,她會全力支持。

       從農並不是一條簡單的路,施保朗說農業就是一個「十八般武藝,樣樣都必須會」的行業,不只是要會種、還要會賣、還要會加工,灌溉管線斷了要會接、農機壞了要會修,若資金不夠雄厚,還要會寫計畫,寫完後還有一大堆的核銷流程等著學。農業帶給他很大的夢想,但是他也希望每個想從農的人,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一定要想清楚,下定決心後再踏入,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要懂得適時求助,不要想著單打獨鬥,有相互打氣與切磋的夥伴,才能帶領彼此走向更長遠的路。

資料來源: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