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女青農陳瀅淨 返鄉務農創新豆機
刊登日:109-11-25  點閱:1452
青農陳瀅淨(右二)參加2015臺灣瓜果暨米食嘉年華展售活動

青農陳瀅淨(右二)參加2015臺灣瓜果暨米食嘉年華展售活動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是大家對農夫的深刻印象。農務工作不僅早出晚歸,還要曬太陽,汗流浹背,又要耗體力勞動,是很辛苦的行業,怎麼會有年輕女生來務農呢?但是在臺南市麻豆鎮就有1位77年次的女孩子,駕駛高大的曳引機,耕作著超過十公頃的農地,她是女青農陳瀅淨,讓人對傳統農業的想像完全改觀。瀅淨自小生長在麻豆鎮的農村,是名副其實的農村囝仔,學生時代課餘時也常幫忙祖父母從事田裡工作,民國99年6月自澎湖科技大學食品系畢業後,因為不捨八旬爺爺奶奶辛勞,加上父親需要幫手,心想:「既然都要請人,不如就請我吧」,一股使命感,隨即返鄉從農。

       瀅淨先透過農民學院的課程,不斷充實自己農業學識,並在104年度入選第2屆百大青年農民專案輔導對象,當她從農遭遇問題時,經由臺南場輔導工作小組及陪伴輔導師,能得到實際的協助,以及學習輔導師的實務經驗,一步一步的成長茁壯,直到其穩健經營。瀅淨父親原本加入了「小地主大佃農」計畫,耕作面積達200公頃,以綠肥大豆為大宗,近期在活化耕地的政策引導,乃轉型以種植大豆為主。她的從農經營模式是優先承租鄰田,借用地熟人熟關係,快速增加土地承租面績,且鄰田相連可提高機械作業效率,減低農機耗損,更可避免農藥污染的風險。栽培作物以一期種植水稻,二期種植豆類,水旱田輪作的方式,藉由改變耕作環境,來減輕病蟲害,維持地力。先後由陪伴輔導師連大進顧問和蔡承良顧問進行專業輔導,並偕同臺南場專家吳昭慧副研究員指導大豆栽培技術,建議調整產期及病蟲害管理,更改原先粗放栽培,產量已增加到每公頃1300~1600公斤。栽培過程中拒用化學農藥,改以人工除草搭配蘇力菌等生物防治資材,除去田間雜草,減低病蟲害危害機率。如此耗工費心,種出品質優良安全的農產品,不僅保障消費者健康,也提升產品價值並作出市場區隔。

       除了栽培技術面,陪伴師輔導師也提供產品升級及市場行銷策略供瀅淨參考,稻米可找碾米廠代工分裝小包裝販售,增加收益,國產的大豆、黑豆也能透過加工,增加食用便利性,將產品精緻化,利於品牌行銷。瀅淨具有食品加工背景,透過數次參訪食品加工業界及專家指導,她對於農產品加工及行銷有更深刻的了解,因此自創「小農夫」品牌,以「陽光、健康、有機」為標語,並架設部落格及臉書推廣產品,讓消費者瞭解栽種的過程,來增添對農產品的信心。瀅淨也參與農民市集擺攤及各式展售活動,直接面對顧客介紹非基改、新鮮無毒之國產優良豆類食品,增加品牌能見度,並利用網路商城,透過產地直銷方式販售,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提高品牌忠誠度。

       在16個月的百大青農輔導期間,瀅淨表示增進作物栽培技術與增加展售機會的輔導是她最大的收穫。她在未輔導前適時栽培作物一直是個困擾,但經陪伴顧問師教導後,因栽培時節的不同,選用適合品種及病蟲害預防勝於防治的觀念,不僅提升了產量,也降低生產成本。之前她也擔心說日後鮮食用產量會有過剩的問題,經陪伴師引介加工廠商,瞭解可請廠商代工將原料加值,目前規劃將部分生鮮產品試作加工,不僅可減少原料屯貨問題,亦可增加產品多元性,開拓其他客源。而增加展售機會,可結合其他青農共同行銷國產雜糧產品,突顯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競爭優勢。瀅淨的未來經營目標是套用毛豆產業模式,建立豆類作物機械一貫化栽培模式,尤其中耕除草作業尋求適合機械取代人工,是最迫切的課題。

       過去農業總是給人一種辛苦又收入不豐碩的感覺,但在瀅淨的從農之路,讓人看到找到從農經營模式如同自創事業,不但收入無虞,更能陪伴家人共同生活,盼望能有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為農業帶來新景象!

資料來源: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