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評說Yes!他幫有機金棗找到了出路
刊登日:109-11-25  點閱:1293
青農林意評

青農林意評

       某次放假回宜蘭,林意評陪爸媽下田,忙了一整天,採收三百多斤金棗,總收入六百元。握著寥寥幾張鈔票,他不禁自問:「如果我當農夫,有辦法養家餬口嗎?」這念頭不斷翻滾,促使他決定自我挑戰——我要做個能養家的現代新農夫!

       林意評的父親在宜蘭大同鄉買了座金棗園,做為退休後的生活寄託。在一次收成季返鄉時,意評進果園幫忙,四個人一整天共採收三百多斤金棗,送去拍賣市場僅換回六百元的收入。投資報酬率如此低,自此他腦海不時閃過疑問:「專業務農到底可不可行?」、「如果是我會怎麼做?」對於田野生活的嚮往,好像也隨者一連串的提問被喚醒了……。

想當一個能養家的現代農夫

       大學畢業後,意評曾遠赴史瓦濟蘭工作,返台後則在桃機從事生鮮水果進出口報關業務多年。他不是活在象牙塔裡的年輕人,對人、對事、對自己,習慣做深入的觀察與分析。

       故鄉的土地能孕育出好作物,沒道理滋養不出好農夫。經反覆思考,他對農夫生涯有了藍圖,「我想證明,這些規劃是可行的!」於是三十三歲那年,他辭去安穩的工作,返鄉當個專業農夫。

       在種植方面,除了向畢業自宜蘭農工的父親請教有機農法、他更頻繁地與青農技術交流,並善用既有資源,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便是他最好的知識庫。但是談到銷售模式,就完全得靠自己摸索。在為自家的「棗健康有機農場」取得有機認證後,這塊遍植有機金棗、紅肉李、水稻和青蔬的土地雖成了他的開心農場,意評依然得面對艱困的現實——收成的有機作物必須賣得出去,還得小心不落入穀賤傷農的慘況。這兩道難題,時時在他心上。

       作物是辛苦培育出來的,把它們帶到眾人面前,介紹它們的好,這份心思是農民的溫柔,也是他們的生機。意評曾開著小貨車,把蔬果從宜蘭載到臺北,在不熟悉的城市裡,找處人潮較多的路口開始販售。「我註明是有機作物,無毒無農藥,賣的是安心,照樣有客人走過來就嫌『這菜真醜』,然後開始殺價;曾有黑道索取保護費,我不妥協,結果跑出一群小伙子杵在貨車旁,沒客人敢靠近……。」

       於是他轉變做法,與餐廳和有機店合作,然而店家結帳期漫長,造成他經濟上沉重的負擔。經多方嘗試,他終於在網路行銷和教育農場找到突破點。

促使消費者在心中重新標價

       每當有人質疑,有機金棗小小一顆,表皮還有曬斑,憑什麼比較貴?意評認為最好的解釋,是邀大家到他的有機農場,在海拔五百公尺、四十五度向陽斜坡上走一趟,親自採果,再比較慣行農法、有機農法種出來的金棗滋味。如此一來,消費者對有機種植有了新認知,在心中替有機作物重新標價,「貴不貴」、「值不值」有了新答案。

       教育農場吸引很多家庭和公司行號前來體驗,不過宜蘭多雨,不可能天天舉辦活動。倒是網路銷售愈來愈興盛,意評的熟客回頭率達七至八成,這群消費者也是教育農場的重要客源。他透過銷售版面或面對面溝通,向消費者傳達自己的觀念和做法。

       「多數農民對照顧作物很積極,對銷售卻很被動。我覺得把大家集結起來,分享銷售管道、市場訊息,交流種植技術,還能互相打氣,這樣農村會更好!」擔任過兩任宜蘭青農聯誼會會長,意評現在期盼「青出宜蘭合作社」順利上線,讓理念相同、尊重環境的農民可共享這個銷售通路。

有機農民也必須關心大趨勢

       在林意評眼中,有機種植意味著人對環境、人對眾生的友善。有人認為有機農業自成一個競爭市場,其實它同樣受到各大拍賣市場和全臺動向所影響,所以意評常提醒同儕:「有機農民也必須關心農產市場的大趨勢。才能提昇競爭力!」

       因此,意評積極參與聯誼會,把自己遇到的難題、解決方法、與通路往來的經驗,毫不吝惜地分享出來,他的理念和做法逐漸發酵,使周邊農友願意相信:我們農民不僅能耕種,也能從銷售和教育來改變社會;大家一起重視大地和食安,農業也可以帶領社會一起進步。這番作為讓他在返鄉三年之後,當選了百大青農。

       信念堅定的意評,有一種坦然的陽光氣質,他覺得自己「心簡單,所以容易幸福」。回首返鄉務農這幾年,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然後證明自己是對的,能夠利他又利己,這,就是林意評的追求。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43647

回上一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