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登入學員登入 農人新樂園粉絲團 RSS訂閱
食農教育課程及體驗活動
訓練、學習,是成功的必經過程
報名操作教學報名操作教學 線上學習線上學習 關閉選單
[臺南市]二期水稻生育中後期,慎防瘤野螟、飛蝨危害
刊登日:110-10-19點閱:3085
瘤野螟幼蟲,體色淡黃綠,頭部深色至淡褐,胸部背板淡褐,具有黑褐色斑

  今年夏季臺灣頻受颱風引入之西南氣流襲擊,水稻害蟲發生較往年嚴重,早於八月初即監測到瘤野螟提前危害。而近日雲嘉南地區水稻頻現瘤野螟捲葉情形,田間也發現飛蝨類害蟲密度上升,此兩類害蟲常於夏季時節乘氣流遷移入境繁殖,若未注意防範,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與收成。臺南場籲請農民多加留意,適時防治,以確保產量與收成。
  瘤野螟又稱捲葉蟲。成蛾產卵於水稻葉片上,每隻雌蛾可產卵 100至 300粒。初孵化之幼蟲啃食嫩葉葉肉,形成細白線之食痕,二齡後會將葉尖捲成筒狀,並藏匿其中,取食葉肉,殘留長條白色斑紋。由於瘤野螟於抽穗後主要危害劍葉葉片,因此對產量的影響不容忽視。
  水稻常見飛蝨類有褐飛蝨、白背飛蝨及斑飛蝨等。褐飛蝨喜群集於稻叢基部刺吸稻株養液為食,被害株之基部常可見污濁之分泌物或由分泌物引起之煤煙病。族群密度增加時,導致稻株黃化,影響稔實率。發生危害時,可致使稻株於短期內枯黃倒伏,嚴重田則圓圈相連而成全面枯萎,稱之為「蝨燒」。水稻褐飛蝨於第二期稻作乳熟期至糊熟期間危害最嚴重。

瘤野螟在水稻生育中後期之防治建議視田間發生狀況,基準如下:
(1)平均每叢稻有1隻幼蟲時。
(2)稻田每平方公尺(20叢稻)平均有1隻成蛾,即為成蛾發生盛期,於此時期7天後用藥,以防治剛孵化之初齡幼蟲。水稻生育中後期,如發現每叢水稻褐飛蝨平均密度在 5隻以上時,就應進行防治。
  藥劑處理應儘量噴佈在水稻植株莖部,效果較佳。相關害蟲防治藥劑可參考植物保護資訊系統(https://otserv2.tactri.gov.tw/ppm/) ,也可參考防檢局抗藥性管理專區之建議選擇藥劑(https://www.baphiq.gov.tw/view.php?catid=16343)。

臺灣農產品安全追溯資訊網 青年創業及圓夢網 農產品交易行情站 畜產行情資訊網 農業科技產業情報站 117-1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TOP